[详情]
CT征象
腹腔内见一巨大囊实性团块影,以囊性为主,边界尚清,壁部分厚薄不均,并可见少量钙化,范围约11.6cmX25.4cmX30.0cm,上界达肝左叶下缘,下界达耻骨联合上缘水平,CT值约6-42HU,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CT值约65-82HU,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邻近结构被推压并向周围移位,所摄入胰腺体尾部显示欠清,胰头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术中所见
腹水少许清亮,胃下缘至盆腔上口见一肿物,大小约30cm×30cm×18cm。呈囊性,大网膜位于其表面,肿物位于横结肠系膜间,术中诊断“横结肠系膜肉瘤”,决定行“横结肠系膜肉瘤切除术”。因肿物巨大,切开后吸出褐色液体约4500ml,沿胃网膜右血管下缘分离胃结肠韧带,游离肿物上缘,提起横状结肠,在其边缘切除胃结肠韧带及部分横状结肠系膜。因横结肠中部部分与肿瘤粘连致密决定性横结肠部分切除。
术后病理(横结肠):恶性间质肿瘤,向平滑肌方向分化,伴出血囊性变,浸及结肠浆膜层及小灶性肌层,手术标本肠管两切端未见肿瘤浸润,肠周少量脂肪组织未见明显淋巴结。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SMA(+),CD34、S100均阴性。
临床诊断:胃结肠系膜源性GIST
讨论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lts)是胃肠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
83年Mazur和Clark发现部分胃肠非上皮梭形细胞瘤具有不完全分化的特点。首先提出“胃肠间质瘤”。
随着病理学,尤其是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进展。Hirota首先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和蛋白的表达,对本病的认识有了突破,多数学者提出GISTs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
广义上的Gilts:包括发生于
A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来源的肿瘤
B 神经鞘细胞来源的肿瘤
C 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
D 以及未定分化的肿瘤
狭义的Gilts:
它是一类独立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和/或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化
无论广义或狭义的GISTs都是间叶肿瘤的一部分
免疫组化与组织分型
GISTs是胃肠非上皮梭形细胞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He切片只能笼统之为GISTs。
必须依靠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断与组织分型。
CD117常阳性 接近100%(c-kit原癌基因的产物)
CD34 阳性 约80%(骨髓造血干细胞抗原)
这是病理诊断GISTs的最重要标准
而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均阴性
文献报道c-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恶性病历,50%-80%的恶性GISTs有c-kit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病程较长
临床症状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最常见的症状:腹部不适、疼痛、出血(黑便、贫血)
具有外生性,症状出现相对较晚,很少引起胃肠道梗阻。
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
临床病理特点
发生部位:多发生于胃肠道,少数起源网膜、肠系膜和腹膜间隙;
胃最常见占60%~70%;多发生于胃体或胃底部,胃窦少见。
小肠20%~30%;结直肠10%;食管小于5%;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偶发为3%~4%( 6.5% );
其他部位如膀胱、前列腺、乳腺等虽有报道,但应慎重。
(食管、结肠、直肠发生率不到1%)
肿块以外生为主,不沿着胃壁浸润蔓延
具侵袭性,可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粘连或侵犯,但多数肿块边界清晰光整,即使巨大恶性肿瘤,对周围浸润亦较轻。
易脱落种植,穿刺、腹腔镜手术应慎重
复发及转移灶与原发病理形态特征相同
CT表现
肿块大多境界清晰光整,即使巨大恶性,对周围组织浸润也相对轻微
肿块密度不均/均匀,内部出血、坏死较显著,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液气平面
肿块多富血供,肿瘤实质中等以上强化,钙化不常见
肿块以外生为主,不直接沿胃肠道壁浸润蔓延,邻近管壁无增厚
可有肝、肺、腹膜等转移,淋巴转移罕见
复发及转移灶与原发影像表现相同
尽管GISTs影像学上不具备特征性,但如有以下表现常能提示本病:
A:胃肠道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边缘光整,与周围软组织粘连较轻B:向腔外生长为主C:肿块内大片液化坏死,常与胃肠腔相通D:实性部分多强化明显E:与正常胃肠壁分界清楚,不沿壁侵犯,壁柔软。
影像学上良恶性鉴别
良性:
肿块直径多<5.0cm
密度均匀,与胃肠壁等密度
均匀强化,很少有坏死
边缘清晰光整,无分叶
与邻近结构无粘连、浸润
恶性:
肿块直径多>5.0cm以上,
边界不清或清,呈分叶;
容易/轻微侵犯邻近结构,远处转移
密度明显不均,瘤内实体组织强化明显较良性者强化明显
中央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可与胃肠腔相通形成液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