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影像学表现:
图1:PET体部显像示右侧颈部、纵隔及右肺门区数个放射性摄取增高灶。
图2:右肺中叶内侧段不规则软组织结节影,可见胸膜牵拉征,代谢活性稍增高,SUVmean 1.6,SUVmax 2.6。
图3:右肺结节可见毛刺及胸膜牵拉表现。
图4:纵隔窗右肺结节呈稍高密度。
图5~6:右侧锁骨上窝、纵隔2R、4R、10R多发大小不等淋巴结,最大者位于纵隔4R区,短径约1.2cm;代谢活性增高,SUVmean约3.0~6.7,SUVmax约4.5~6.8。
讨论:
1、术后病理:微乳头状腺癌,中低分化,侵犯胸膜。
2、腺癌的CT和PET表现
一般认为,肺腺癌起源于支气管或肺泡上皮,典型病变位于周围肺实质,可分为非细支气管肺泡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非细支气管肺泡腺癌大多位于肺周边,以胸膜下常见,多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有 “分叶征”,周边有不规则毛刺,肿瘤内常有局灶性纤维化,邻近胸膜可见“胸膜凹陷征”。
在FDG PET显像方面,传统认为放射性摄取等于或高于纵隔(或SUV>2.5)的肺结节为恶性结节,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发现部分低摄取(摄取低于纵隔或SUV<2.5)的肺结节为恶性。有学者认为具有任何可见的放射性摄取的实性SPN,其恶性可能性为60%。
本例中,右肺放射性摄取高于纵隔的结节,有毛刺及“胸膜牵拉”表现,且在淋巴结引流途径上有代谢增高的肿大淋巴结,应该说是肺癌的典型表现。
3、PET/CT的优势
PET/CT因能同时提供全身病变的解剖形态及功能代谢两方面的信息,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①病变良恶性的鉴别;②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分期;③评估纵隔淋巴结病变;④识别远处转移;⑤评价疗效;⑥探测复发;⑦制订放疗计划;⑧估测肺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