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影像学表现:
CT扫描肝脏右叶可见多个圆形、卵圆形低密度病灶,病灶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其中心区域CT值略高于水,低于正常肝实质。增强后病灶中央密度无变化,病灶周围环形强化,呈"环月征"或"日晕征"。
讨论:
肝脏脓肿由化脓性细菌引起,又称化脓性肝脏脓肿。
细菌可经下列途径入肝:
①门静脉:如阑尾炎、菌痢等,细菌随门静脉血流入肝;
②直接经胆道上行:较多见,常伴有胆道结石和胆道感染,细菌经胆汁逆行入肝;
③肝动脉:患者存在其它部位的感染灶,细菌由局部进入血液循环并随肝动脉血流入肝定植;
④肝下或膈下感染直接蔓延;
⑤开放性肝损伤细菌直接从创口入肝;
⑥先天性肝囊肿继发感染,其感染途径不明。
有些原因不明的肝脏脓肿,称隐源性肝脏脓肿,约25%伴有糖尿病。
引起细菌性肝脏脓肿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杆菌(多见于经胆道途径)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经肝动脉途径),其次为链球菌和类杆菌属等。化脓性细菌入肝后,形成单个或多个小脓肿,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甚至更大。
肝脏脓肿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
1.寒战、高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0C,热型为驰张热,伴有大量出汗、脉率增快等感染中毒症状。
2.肝区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系因肝肿大引起肝包膜急性膨胀所致。若炎症刺激横膈或向胸部扩散,可出现右肩放射痛或胸痛等。
3.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因肝脓肿对机体的营养消耗大,患者在短期内出现严重病容。
肝区压痛和肝肿大最常见。脓肿巨大时,右季肋部或上腹部饱满,局部皮肤可出现红肿、皮温升高,甚至可见局限性隆起。若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波动性包块,则触痛和腹肌紧张明显。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升高。
B超:表现为肝脏病变内部液性无回声暗区,脓肿壁厚呈强回声,内壁不光滑,病变后方回声增强。
CT: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脓液密度稍高于水,边缘多不清楚;增强扫描脓肿壁呈环状强化,脓液不强化,典型的病例呈“环征”或“靶征”表现。
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为圆形或卵圆形低信号,其周围有一圈稍低信号环,T2加权像脓腔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
①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在肝动脉期扫描时可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为低密度,结合患者有无肝炎、肝硬化病史检查有助于判断。
②肝转移瘤: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CT可出现动脉期及门脉期边缘环形强化,可具有“牛眼征”表现,病灶内无纤维化分隔及中心结节强化,结合临床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病史,有助于鉴别诊断。
③胆管细胞癌:肝左叶较多见,多数平扫为边界不清或较清病灶,密度较低,其内可见囊性更低密度区,可伴有肝内胆管结石。为少血供病灶,增强扫描以边缘轻、中度强化为主,并延迟持续强化,呈“慢进慢出”表现,可出现病灶边缘分叶征、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或“胆管包绕征”。
④肝脏血管瘤:肝脏血管瘤一般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延迟后病灶逐渐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