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答案:D、肝错构瘤
诊断:病理报告为肝错构瘤。
肿瘤为淡黄色,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包膜不完整,肿瘤内为囊实性,无坏死、囊液澄清;镜下可见成熟的肝细胞、胆管和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的小胆管及其间的炎性细胞。

讨论:
肝错构瘤(Hepatic Hamartoma)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先天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肝脏发育异常的结节或肿块。本病是1903年由Maresch最早报告,1956年Edmondson命名为肝错构瘤并一直引用至今。肝错构瘤以男性多见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约80%于生后3~6个月内发现,成人极罕见。瘤体小临床多无任何表现,较大的病灶或向肝外生长,可表现为肝脏肿大,腹围进行性增大,肝区或上腹部触及肿块,肿块多无压痛,表面不光滑,质地较韧硬,可随呼吸上下移动。肿瘤可压迫胃肠道,引起溢乳、呛咳、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肝功能及实验室各项检查多正常。
肿瘤呈结节状或轻度分叶状,表面不光整,可发生于肝脏的任何部位,多为单发性,无包膜或包膜不光整,甚至可突出于肝脏表面或形成瘤蒂。肿瘤切面色泽淡黄,内为囊、实性病变,无坏死,囊液澄清或黄色,病变与周边肝实质分界不清。组织学肿瘤由成熟的肝细胞、胆管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肝细胞呈不规则区域分布,肝细胞肿胀、排列紊乱,无中央静脉,间质内可见大量增生的小胆管呈线管状、结节状或索状分布,在肝细胞和大量增生的小胆管之间夹有弥漫性分布的炎性细胞浸润。
影像学表现:
US表现为肝实质内肿块,部分肿块可突向肝外,边缘光整、清楚,可轻度分叶,肿块的回声不均匀,内见小的液性暗区,内无血流信号。
CT平扫肿瘤呈非均匀低密度,边缘清楚,可轻度分叶,无包膜,内部可见稍高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CT动脉期肿瘤内实质可见轻度强化,门脉期仍可有轻度强化,甚至可显示门脉血管。
MRI T1WI肿瘤表现为类圆形混杂信号,内部存在更低或高信号,边缘光整清楚,T2WI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包膜不明显或不完整。增强MRI表现同CT,动脉期肿瘤内实质显示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仍有轻度强化或强化不明显。
鉴别诊断:
肝错构瘤CT和MRI表现缺少特征性,很容易误诊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髓性脂肪瘤和肝畸胎瘤等肝脏的其他良性肿瘤。
前两者肿瘤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结构,故脂肪的负CT值和T1、T2的脂肪高信号,在肝错构瘤很少见,增强扫描仅轻度强化,且内部多存在囊变。但有时肝血管平滑肌瘤的脂肪成份很少或散在分布,则很难与肝错构瘤区分,此时需要借助手术后病理方能鉴别。
肝脏的畸胎瘤也很少见并且多见于小儿,CT和MRI表现与本病很相似,难以区分,但肝畸胎瘤包膜钙化和瘤内钙化或骨骼密度和信号具有特征性,可作为区分两者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