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答案:B、肝血管肉瘤
CT影像表现:
CT平扫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及肿块影,CT值约44Hu,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囊变区。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呈显著环状强化,内部出现分隔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周边强化下降,病灶中央轻度强化(囊变区除外),但未见造影剂等密度充填。
讨论:
肝血管肉瘤又称血管内皮细胞肉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肝窦细胞异形增生所形成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它是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但与其他肝脏肿瘤相比,仍然是少见的。本病多发生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5∶1。发病高峰年龄在60~70 岁,少数发生在儿童(多在3~5 个月婴儿)。
肝血管肉瘤一般认为与肝硬变、某些致癌物有关,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肿大或肝内肿块,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本病恶性度较高。
CT表现:
①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
②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随时间延伸,病变中心也呈轻度强化,但仍为低密度。
③增强扫描后期仍呈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不强化。
鉴别诊断:
1、肝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门脉期大多数的HCC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呈低密度或低信号。临床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及AFP升高。
2、海绵状血管瘤:血供特点为“快进慢出”,门脉期及延迟期多为高密度(信号)。血管瘤在MR 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表现为“灯泡征”,同时血管瘤有边缘结节状强化,并向病灶中央逐渐充填的特点。
3、肝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胚胎源性上皮组织的肿瘤,好发于婴儿和儿童,尤其多见于5岁以下。多发生在肝右叶,一般为单发,圆形,界限清楚,可有囊性退行性变和骨样改变,中心区常有坏死和出血,多不伴有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