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 Glomerulopathy,LPG)是1989年由日本学者Saito最早报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日本人最先报道,可见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南总的研究中发现这种病常合并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病变,故认为称为脂蛋白肾病更为合适。本病较为罕见,全世界报道约70余例,亚洲国家多见,多数为家族性,少数散发,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为2:1,LPG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或肾综范围内蛋白尿,少数伴镜下血尿,血浆APO E水平增高(最具特征的实验室检查),常有肾脏病家族史(52.17%),B超检查双肾体积明显增大,骨髓检查可见与肾功能、肾小管间质病变无相关性的贫血,LPG诊断必须依靠肾活检。病理特点:
光镜: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呈分叶状,毛细血管襻高度扩张,襻内充满淡染的无定形网状物质,有人提出这些物质首先沉积于系膜区和内皮下,当大量聚集时崩解入毛细血管襻腔,在血流冲击下形成指纹状外观,系膜区可出现系膜溶解,在某些区域出现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出现轻重不等的插入现象,导致基底膜增厚,双轨征形成(本例PASM中也可以见到节段性双轨征形成),肾小管可出现萎缩,间质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内APO B和APO E阳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常阴性,部分可见IgM阳性。
电镜:可见空泡样或颗粒样电子致密物或半透明的沉积物和栓子,常呈同心圆状、板层状,并有小的脂质空泡,电镜下发现基底膜分离是由于内皮细胞和基底膜间存在脂质成分,同时伴有节段性系膜插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