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答案:C.星形细胞瘤(II级)
影像学表现:
鞍区(鞍内及鞍上)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信号尚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鞍内垂体显示可。
讨论:
鞍区胶质瘤发病率较低,多数起源于视交叉、下丘脑、第3脑室底部,少数亦可起源于鞍内,病理上一般以星形细胞瘤为主,且多属良性胶质瘤。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尽管病理分级主要为I和II级,但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这是由于其毛细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对比剂可通过肿瘤血管的内皮间隙到达肿瘤组织,引起T1弛豫时间缩短。还有的学者认为是与肿瘤富含血管有关,而不是血脑屏障的破坏;囊壁强化则认为是反应性的胶质增生造成。鞍区胶质瘤囊变常见,多为小囊。
鞍区胶质瘤在MRI上的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肿瘤体积较大,分叶状,多无瘤周水肿;②囊实性或实性,囊性部分常位于肿瘤前下部,实性部分内多见散在小囊变区;③肿瘤呈稍长或长T1信号,稍长和长T2信号,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可有蛋壳样钙化,囊变率高,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环状强化,如囊内含高蛋白成分或出血,于T1、T2上均可呈高信号。实性颅咽管瘤较少见,信号不均匀,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明显强化,多有神经内分泌症状。
生殖细胞瘤:表现多为垂体柄增粗,神经垂体的T 1高信号消失,边界清楚,坏死囊变多见。肿瘤实性部分多为等、稍长T1、等或稍长T2 信号,体积较小,边清。肿瘤生长快,若其向松果体或基底节区方向生长,支持生殖细胞瘤。生长方向与视觉通路垂直(而星形细胞瘤与视觉通路一致)。临床多有内分泌紊乱,以中枢性尿崩症多见。
脑膜瘤:多见于成人,肿瘤一般与颅底骨结构关系密切,多为实性,囊变少见,T1 多为等或稍低信号,T 2常为等或稍高信号,强化明显且均匀。
侵袭性垂体瘤:肿瘤较大时,中心常可见出血、坏死、囊变信号(而星形细胞瘤多为周围的小囊变),并可见海绵窦受侵,颈内动脉被包绕,肿瘤内有血管流空信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