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医源性疾病,其治疗复杂且复发率高。随着外科技术、修补材料及循证医学的进步,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腹壁外科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在2018版指南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和国际共识,修订并发布了《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版)》。本文旨在解读新版指南的核心内容,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指南更新的核心内容
2024版指南在2018年版的基础上,针对复杂腹壁状态、腹壁功能不全、腹壁切口疝治疗原则、腹壁疝缺损关闭方法、围手术期处理以及随访宣教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增补或修订。指南涵盖了切口疝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分类、治疗原则、手术方式选择、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
切口疝的定义与分类
(一)定义
切口疝是指因前次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腹壁肌层及其附属的筋膜、肌腱或韧带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作用下形成的腹外疝。其结构包括疝环、疝囊和疝被盖等。切口疝的形态多样,疝囊可沿切口呈蜂窝状分布,或仅限于切口部分的肌层缺损,甚至整个切口的肌层受累。
(二)分类
切口疝的分类方法多样,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2024版指南借鉴欧洲疝学会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腹壁缺损大小、部位、是否复发以及复杂腹壁状态等多方面对切口疝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腹壁缺损大小,可分为小切口疝(最大径<4cm)、中切口疝(4~8cm)、大切口疝(8~12cm)和巨大切口疝(>12cm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20%)。此外,还根据腹壁缺损部位、是否复发以及复杂腹壁状态等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变化
(一)病因
切口疝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
(二)病理生理学变化
切口疝对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疝环、疝囊的空间与疝内容物间的匹配度。疝环过小或空间有限会造成嵌顿,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对于巨大切口疝,其对全身机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包括呼吸和循环系统、腹腔器官、脊柱和胸廓的稳定性等。例如,巨大切口疝伴腹壁功能不全(loss of abdominal domain,LOD)时,腹肌与膈肌出现失代偿状态,可导致心、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诊断与检查
切口疝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检。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借助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发现和确诊。影像学检查不仅能够清晰显示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和疝内容物,还能计算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帮助医师评估腹壁的强度与弹性,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在检查时,采用多个
治疗原则与手术方式
(一)治疗原则
切口疝一旦形成,不能自愈,且可能随着病程延长和年龄增长而增大,使病情和治疗复杂化。因此,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切口疝一经诊断,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诊断明确、适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若合并临床症状,宜尽早接受择期手术,以改善生命质量,避免嵌顿的发生。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亦推荐择期手术治疗,因为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也可能出现临床症状。此外,对于存在手术风险的患者,建议经适当的术前准备后再择期手术;对于切口疝合并嵌顿的患者,宜行急诊手术治疗;对于术前诊断有巨大切口疝伴LOD的患者,推荐行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对于合并复杂腹壁状态的切口疝,建议将患者转送至有经验或资质的疝病中心进行处理;对于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患者,推荐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进展。
(二)手术方式
目前切口疝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手术、
围手术期处理
(一)术前准备
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包括腹壁外科病史、患者其他情况、心肺功能等。患者需要接受麻醉科会诊评估麻醉风险。对于巨大切口疝,特别是腹腔容积缺失≥20%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肉毒素注射技术和渐进式人工气腹,增加腹腔容量、松弛腹壁肌肉,使部分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腹壁缺损关闭的可能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疝的复发率降低。此外,还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和考量,如对伴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包括进行1~2周的呼吸肌锻炼;血糖高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高BMI者需要术前减轻体重至BMI≤27.5kg/m²;纠正营养不良状态;活动耐受力差的患者,术前需行康复训练;对于复杂的巨大切口疝,术前应进行肠道准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的发生率;对高风险的巨大切口疝患者,推荐行MDT讨论,了解手术风险、做好应对及安全措施。
(二)术后处理
术后应根据经验和细菌学监测指标调整抗菌药物和抗凝药物的应用,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而定。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降低围手术期发生肠梗阻、
术后随访与宣教
(一)术前宣教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的基本信息、风险和并发症、术前准备事项、术后恢复和注意事项、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以及知情同意书的解释,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手术,减轻焦虑和恐惧,提高手术的配合
(二)术后随访计划
术后1周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
本文小结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版)》的发布,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诊疗指导,有助于进一步规范腹壁切口疝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我国腹壁切口疝的诊治水平。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和掌握指南内容,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合理应用指南推荐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信源: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专家工作组. 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5, 24(2): 151-160. DOI: 10.3760/cma.j. cn115610-20250125-0004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