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教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结果公布
2025-03-2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造成了沉重负担。近年研究表明,IB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益生菌因其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作用备受关注,但现有临床试验结果存在争议。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曹倩教授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评估益生菌对IBD患者的疗效,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文章标题.png


研究方法


在PubMed、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和CrossRef数据库中检索2003年7月至2023年6月期间评估益生菌对IBD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PICOS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包括795例IBD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IBD的疾病活动度,次要终点包括炎症标志物和肠道菌群。


研究结果


纳入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见表1。总体而言,在纳入的7项研究中,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3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CRP水平、粪便双歧杆菌数量和粪便乳酸杆菌数量;其他2项指标(UC和CD的疾病活动度)无显著差异,但OR值显示益生菌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


表1  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表1.png


1. 炎症标志物

3项研究评估了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CRP水平。益生菌组的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OR:-2.45,95% CI:-3.16,-1.73,P<0.01)(图1),表明益生菌与CRP水平呈负相关。


图1.png

图1  比较森林图:血清CRP水平


2. 肠道菌群变化

3项研究评估了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益生菌组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OR:3.37,95% CI:3.28,3.47,P<0.01)(图2),表明益生菌与粪便双歧杆菌含量呈正相关。


图2.png

图2  比较森林图: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


3项研究评估了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的数量。益生菌组粪便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OR:2.00,95% CI:1.91,2.09,P<0.01)(图3),表明益生菌与粪便乳酸杆菌含量呈正相关。


图3.png

图3  比较森林图:粪便中乳酸杆菌的数量


3. 疾病活动度

2项研究评估了UC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益生菌组疾病活动度相对降低(OR:-0.31,95% CI:-1.36,0.74,P=0.56)。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R<1表明益生菌与UC的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图4)。


图4.png

图4  比较森林图:UC的疾病活动度


2项研究评估了CD患者的临床疾病活动度。益生菌组疾病活动度相对降低(OR:-0.17,95% CI:-1.46,1.12,p=0.80)。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R<1表明益生菌与CD的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图5)。


图5.png

图5  比较森林图:CD的疾病活动度


4. 安全性

6项研究报告了与益生菌补充相关的不良事件。一项研究报告了1例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发生真菌感染;另一项研究报告,1例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需要手术切除喉肉芽肿。其余不良反应均为轻微或与干预无关。


研究结论


本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补充可能通过减轻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和调节肠道菌群,对IBD患者产生有益作用。然而,由于样本量相对较小、益生菌种类和剂量的异质性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仍需更多高质量RCTs验证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疗效,并探索其长期效果。


1742535709966731.png

曹倩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消化内科 炎症性肠病中心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亚洲炎症性肠病组织临床研究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顾问

浙江省医师协会炎症性肠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