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强教授专访:以实例为证,精准狙击癌痛,共筑无痛未来
2025-03-2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癌痛

癌痛作为癌症和癌症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传统治疗模式中“千人一方”的镇痛策略,常因个体差异导致疗效不足或副作用叠加,令患者深陷身心困境。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崛起,癌痛治疗正步入“量体裁衣”的个体化治疗新纪元。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杨立强教授进行专访,杨教授详细阐述了癌痛的分类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分享了我国在癌痛管理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为癌痛治疗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



医脉通:癌痛可以分为哪些类型?通常情况下,不同病因/类型的癌痛患者该如何选择镇痛治疗药物?


杨立强教授:

癌痛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可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肿瘤本身导致的疼痛。癌症是由于正常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细胞过度生长并扩散所致,当癌细胞侵犯到相应组织或神经便可能导致疼痛,且疼痛类型因发病部位而异。例如,肝内肿瘤通常以胀痛为主要表现;盆腔肿瘤刺激坐骨神经易诱发坐骨神经痛;胰腺癌常侵犯内脏神经,进而引发内脏神经痛;骨转移患者则多表现为骨性疼痛。


第二,抗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例如,放疗/化疗过程可能对相应神经造成损伤,进而引发神经痛;各类手术和癌痛治疗同样可能引起疼痛症状。


临床上,不同病因或不同癌痛的治疗方案亦有所不同。对于胰腺癌导致的内脏神经痛,阿片类药物的疗效相对较好;骨转移(转移至椎体或四肢部位)导致的疼痛,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效果更佳;肿瘤侵犯神经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应用抗癫痫药物的疗效通常更好。


医脉通:在临床上,该如何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特征,精准地权衡并选择最适宜的治疗策略?能否请您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简要回答?


杨立强教授:

癌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不同患者,乃至同一患者不同疾病阶段的癌痛机制亦可能存在差异。临床上,癌痛治疗手段众多,需要紧密结合患者当前的疼痛类型和特征,选择个体化的适宜的治疗方案。


以实例为证,去年年初,一位患者因癌痛前往我科就诊,鉴于彼时疼痛程度较轻,遂采取口服给药的保守治疗方式。初始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前期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然而,一段时间后疼痛反复,非甾体类抗炎药难以持续有效控制疼痛,遂调整用药方案,启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再度得到有效控制。两月后,患者腹痛加剧,进一步检查发现胰腺部位出现病变,此时单纯应用阿片类药物已无法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于是安排患者入院行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术后效果显著,在半年时间内,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其间无需依赖止痛药物维持。半年后,患者癌症再次转移,累及盆腔区域。团队再次精准评估后,为患者植入吗啡泵。至今,患者的疼痛症状依旧控制良好,生存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


这一病例充分彰显了在癌痛管理过程中,依据病情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的必要性,为癌痛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医脉通:近年来,在癌痛管理方面,有哪些突破性进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这些新进展在缓解癌痛方面有哪些优势?您认为,未来癌痛治疗的核心突破口可能集中在哪些方面?


杨立强教授: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癌痛认知的提升,一系列新兴药物、技术和理念应运而生。首先,药物领域的进展最为突出,诸多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相继问世。以靶控单克隆抗体为例,目前靶向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药物应用较为广泛,通过特异性阻断NGF与疼痛受体的结合控制神经痛,在癌性骨痛治疗方面展现出良好疗效。其次,新的癌痛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涌现。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备受瞩目,它整合了护理、心理、社会支持以及居家照护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地为患者打造适宜的治疗策略,最大程度满足癌痛患者的多元需求。此外,在癌痛治疗技术层面同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借助先进的导航技术,越来越多全新术式的微创介入技术为顽固性癌痛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疼痛。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这些新进展展现出诸多优势:第一,精准性提升。例如靶控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治疗靶点,极大地提高了药物治疗效果。第二,安全性更佳。一方面,药物的精准靶控使得镇痛更具针对性,有效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精准的微创手术在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也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第三,个体化治疗得以充分彰显。借助基因测序等前沿手段,提前预判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度,精准确定药物的最佳使用浓度,以实现最优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展望未来,我个人认为,癌痛治疗领域的核心突破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持续加大药物研发力度,尤其是靶控药物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其二,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痛评估、诊断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等环节的应用潜力巨大。通过对海量患者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助力医疗人员提高诊疗效率。此外,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兴起,使医务人员能够远程实时监测患者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居家患者带来福音。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328142930.png

杨立强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副会长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药学会麻醉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疼痛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ANESTHESIA&ANALGESIA》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中国医药导报》编委

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部级)

发表中文核心文章65篇,SCI文章45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Q1区5篇

个人专利12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