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治疗新证据:真实世界研究揭示GLP-1RA成功减重的关键相关因素
2025-07-28
关键词: GLP-1 RA

作者:纪立农教授团队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管理肥胖的革命性药物之一,但目前中国人群使用 GLP-1RA 后的体重波动形式及其相关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探究。基于上述背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纪立农教授团队于本院肥胖与减重门诊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以描述超重或肥胖患者在接受 GLP-1RA 治疗后的真实世界体重波动情况,并探讨影响体重波动的相关因素。


该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在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IF=5.7/Q1)上正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八年制研究生汪靖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林矗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蔡晓凌教授和纪立农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一经发表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已被Wiley出版集团选为Wiley’s Research Headlines,学术媒体Medscape也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报道,传递肥胖管理的中国之声。


研究方法


纪立农教授团队收集了2022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肥胖与减重门诊就诊并起始GLP-1RA治疗的679名肥胖及超重患者的门诊随访数据,在随访3、6、12个月时,分别描绘体重波动曲线,按照波动特征分为3种类型(成功减重、体重相对恒定和体重反弹),通过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探究其体重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 


核心发现

(1)研究分析了679名超重或肥胖患者的多时间点门诊随访数据,成功描绘了中国肥胖与超重人群使用GLP-1RA后出现的“成功减重”、“体重相对恒定”和“体重反弹”的三种体重波动轨迹(图1)。


1753763532293949.png

(A) 成功减重;(B)体重相对恒定;(C)体重反弹

图1 GLP-1RA治疗后三种体重波动分型的体重变化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化


(2)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提示更长的GLP-1RA用药时间(OR=1.503, 95%CI, 1.280~1.764)、更高的HOMA-β(OR=4.912, 95%CI, 1.480~16.304),使用司美格鲁肽(OR=2.138, 95%CI, 1.162~3.935)、非糖尿病状态(OR=2.176, 95%CI, 1.242~3.812)、更高的体脂率(男性OR=3.990, 95%CI, 1.118~14.246;女性OR=2.266, 95%CI, 1.179~4.354)与使用GLP-1RA后更好的减重效果相关。


(3)校正了年龄、性别及BMI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GLP-1RA用药时长是影响成功减重的概率的关键因素(图2)。


1753763553822880.png

图2 GLP-1RA治疗后成功减重相关因素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4)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提示基础代谢率(P=0.02)、骨骼肌质量(P=0.018)、腹部肌肉质量(P=0.034)、四肢肌肉质量(P=0.031)及血肌酐水平(0.040)与减重成功率呈非线性相关(图3)。


1753763574423759.png

(A)基础代谢率;(B)骨骼肌质量;(C)腹部肌肉质量;(D)四肢肌肉质量;(E)血肌酐水平

图3 GLP-1RA治疗后成功减重相关因素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


专家点评

纪立农 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数据,动态追踪中国超重与肥胖患者在GLP-1RA治疗后的体重变化轨迹,并描绘出“成功减重”、“体重相对恒定”和“体重反弹”的体重变化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GLP-1RA使用时长是影响成功减重概率的关键因素,这提示GLP-1RA的减重效果依赖于GLP-1RA的药物暴露,持续的GLP-1RA用药才能更好地维持减重效果以及减少体重反弹发生的风险。


除此之外,与临床试验观察结果一致的是,糖尿病与GLP-1RA的减重效果差相关。相较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单纯性肥胖患者似乎能从GLP-1RA中收获更明显的减重效果。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更复杂,部分患者还同时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有关。


本研究不仅关注传统代谢指标,还探讨了体成分(如肌肉质量、体脂率)对GLP-1RA减重疗效的影响,揭示了中国人群肌肉参数与GLP-1RA疗效的非线性关系,为探索个体化减重策略的制定开辟了新视角。未来可进一步探索GLP-1RA与肌肉保护干预措施对减重的协同作用。


作者介绍

1753763413777166.png

汪靖暄 博士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


1753763435675865.png

林矗 医生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从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炎症与自身免疫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eClinical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Diabetes Obesity Metabolism、Pharmacological Research、BM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专业期刊发表30余篇原创性文章,累计引用逾500次。

主持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基金1项,北京大学医学部“扬帆计划”青年培育基金1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基础培育专项基金1项。


1753763453779763.png

蔡晓凌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与炎症、糖尿病并发症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BMC Medicine,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高质量SCI期刊。

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学组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1753763471113112.png

纪立农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他带领的团队作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北京市糖尿病领域临床研究中心”,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并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863、重点研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课题的首席科学家。

在国内外一流专业杂志(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Nature Medicine,Lancet Diabetes & Metabolism,Diabetes Care,Nat Rev Endocrinol,Genetic Medicine,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上发表论文600余篇,2020~2024连续5年入选Elsevier高被引学者。


相关文章与链接:https://doi.org/10.1111/dom.1655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