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术中所见:
术中见占位位于左下后纵隔,7*7*5cm,实性,包膜尚完整,以电分离勾打开肿瘤包膜,锐钝性分离肿瘤,完整切除之。来自主动脉营养血管予钛夹夹闭。
病理:
(后纵隔)符合B1型胸腺瘤(富于淋巴细胞胸腺瘤)属于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大小约4.6cm*4.5cm*4.3cm,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侵袭邻近脂肪组织,切缘均未见肿瘤。免疫组化:CD4:+,CK19:- ,CD10:+,CD20:+,CK7:-。
异位胸腺瘤:
胸腺为一中枢性淋巴器官,胚胎发育时期起源于第3、4对咽囊腹侧内胚层上皮,后逐渐向腹侧及尾侧移至前纵隔。如果胸腺在从咽部至纵隔下降过程中有小块组织残留于某一部位,便形成异位胸腺组织,就可能发生异位胸腺肿瘤,其常见于颈部、肺门或肺内。后纵隔异位胸腺瘤极少见,可能是由于异常的胸腺向后的直接延续所致。
异位胸腺瘤的诊断比较困难,所以依据肿瘤在纵隔的位置对纵隔肿瘤只能做出初步诊断,最终定性还需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检查而确诊。
鉴别诊断:
1999年WHO胸腺瘤分类, 即A型、AB 型、B1 型、B2型、B3型和C型。B1型胸腺瘤传统上也称为淋巴细胞为主型或皮质型胸腺瘤, 表现为大量弥漫性增生的淋巴细胞与圆形的胸腺瘤性上皮细胞混合分布, 如肿瘤性上皮细胞数量少, 肿瘤以弥漫性淋巴细胞为主时, 易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相混淆,但前者淋巴细胞大小一致, 无异型性,可找到哈氏小体,免疫组化可发现在淋巴细胞间有表达CK阳性的细胞角蛋白, 并呈网状弥漫分布, 则可排除淋巴瘤。
前中、前下纵隔异位胸腺瘤易与畸胎瘤、胸骨后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区别;中中纵隔异位胸腺瘤,单纯性与巨淋巴结增生症、中央型肺癌较难以区别,囊变胸腺瘤与支气管囊肿较难以区别,中下纵隔异位胸腺瘤与纵隔型肺癌较难以区别。所以诊断异位胸腺瘤应综合分析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并与上述病变加以鉴别。
本病需与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后者是后纵隔中最常见的肿瘤,也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肿瘤密度大多较均匀,但是略低于邻近的胸壁肌肉,这主要是神经组织内含脂较多之故。若肿瘤发生坏死、液化,含脂肪或钙化,密度可不均匀。神经源性肿瘤常伴有邻近脏器受压与侵犯,如肋骨和胸椎的压迫性侵蚀及相邻椎问孔的扩大等可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