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图1:左足第一趾趾关节见大片骨缺损,关节结构消失,骨端呈喇叭口样改变,周围见硬化边,周围软组织见结节样密度增高影。
图2:右足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边缘见清楚锐利的穿凿状囊样骨质缺损,并见硬化边,局部软组织密度增高。
讨论:
1、病例临床确诊过程:左足肿包切除,皮肤组织一块,5X3.5X3cm,皮肤面积4.5X2cm,皮下可见石灰样物,灰白色,易碎,质韧。病理:皮下组织可见大量结晶,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图3),病理诊断为痛风。

图3
2、痛风的一般情况:
痛风为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血尿酸浓度增高,导致尿酸盐在体内蓄积沉淀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盐一般多沉积于骨、软骨、滑膜、韧带、皮下组织和肾脏等部位。由于尿酸盐的刺激,局部引起炎症及异物反应,使组织破坏和纤维组织增生。本病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前者系先天代谢障碍所致,后者继发于某些疾病如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3、痛风的临床表现: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以后。典型症状为受累的关节骤发性红肿热痛,且疼痛剧烈,数小时内达到极点,夜间痛醒。反复发作,急性期局部红肿,慢性期皮下痛风结石可破溃流出石灰样物质。血尿酸增高。
4、X线表现:
早期无改变,通常发病5年以上才有骨骼改变。多数患者开始于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其次为第五跖趾关节及趾(指)关节,偶尔累及腕、踝关节、膝部等。病变特征是:①受累关节的骨质边缘呈清楚锐利的穿凿样囊样骨质缺损,常有硬化边缘,骨皮质翘起突出于骨的边缘外,通常无骨质疏松;②局部软组织常有密度增高的结节影,但钙化较少;③关节软骨破坏后关节间隙变窄,但出现较晚。严重破坏时可见大片骨质缺损,关节结构消失,骨端呈喇叭口样改变;④骨内及干骺端病变呈单囊或多囊状膨胀性改变。晚期形成骨性关节病、关节半脱位或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