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遇到急性房颤如何处理?3步骤、4要点,规范应对不慌乱!
2025-04-01

导读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可能因电解质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诱发急性房颤(心房颤动)。急性房颤不仅会导致患者不适,还可能引发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规范、快速地处理血液透析中的急性房颤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专业指南和临床实践,总结出“3步骤、4要点”,帮助医护人员从容应对。



一、急性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危害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急性房颤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电解质紊乱:透析过程中钾、钙、镁等电解质的快速变化,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血流动力学改变:超滤过快或过多导致低血压,心脏灌注不足,诱发房颤。

-基础心脏病:透析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增加了房颤的风险。

-交感神经兴奋:透析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可能诱发房颤。


急性房颤的危害包括:

-心输出量下降:房颤导致心房无效收缩,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引发低血压或心力衰竭。

-血栓栓塞风险:房颤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风险。

-透析中断:房颤可能导致透析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患者治疗。



二、处理血液透析中急性房颤的“3步骤”


步骤1:快速评估与稳定病情

-监测生命体征:立即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电图确认:通过心电图明确房颤诊断,并评估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

-症状评估:询问患者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步骤2:紧急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1.若患者出现低血压、意识模糊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应立即进行同步电复律(能量选择100-200J)。

2.若电复律不可行,可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0分钟内缓慢推注)。


-血流动力学稳定:1.控制心室率: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缓慢静脉注射。2.抗凝治疗:若房颤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需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给予肝素抗凝。


步骤3:调整透析方案与后续管理
-调整透析参数:降低超滤率,避免过快脱水;调整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纠正低钾或低钙。

-专科会诊: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包括抗凝、节律控制等。

-持续监测:在透析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警惕房颤复发或其他并发症。



三、规范应对的“4要点”

要点1:快速识别,避免延误

透析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症状变化,发现房颤后立即处理,避免病情恶化。


要点2: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基础疾病及透析方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例如,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要点3:预防血栓栓塞

对于房颤持续时间较长或高危患者,应及时启动抗凝治疗,降低脑卒中风险。


要点4:多学科协作

血液透析中的急性房颤处理需要肾内科、心内科及急诊科的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规范的治疗。



四、预防急性房颤的策略


-优化透析方案:避免过快超滤,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维持钾、钙、镁的平衡。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加强监测:透析过程中定期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心律失常。



总结

血液透析中急性房颤的处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快速识别、规范处理的能力。通过“3步骤”快速评估、紧急处理和后续管理,以及“4要点”中的个体化治疗、多学科协作等原则,可以有效降低急性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同时,预防措施的落实也是减少房颤发生的关键。只有规范应对,才能确保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安全与舒适

参考文献
0.1.赵明辉. 肾脏病临床概览(第2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1. 2.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6) : 572-618 3.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4,28(02):103-124. 4.中国透析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指南[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 38(5): 465-49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