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影像学表现
鞍区偏右侧见一囊性肿块,占位征象明显,周边脑实质推压移位为主。病灶TIWI、T2WI囊内高信号为主,囊壁TIWI低信号,增强见囊壁及壁结节强化明显。MRS示病灶Lac峰高耸,Cho峰、NAA峰不明显。
讨论
1. 手术病理结果
右海绵窦肿物切除标本:乳头型颅咽管瘤(WHO I级)。下图为大体及镜下病理。


2. 颅咽管瘤概述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的分级属I级,约占颅内肿瘤的2%-4%。根据形态肿瘤可分为实性、囊实性及囊性三种。根据组织学可分为釉质上皮型、鳞状乳头型及过渡细胞型(混合型)三种。
3. 影像表现
1)囊变是颅咽管瘤较常见的表现之一。
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颅咽管瘤血供较差,导致拉特克囊细胞“脱屑”所致,当脱屑的细胞崩解、胞浆释放,分解出胆固醇或其他,从而改变了瘤体内渗透压,导致周围血窦内的液体成分进入瘤体形成囊变;若脱屑的细胞未崩解,则形成实性颅咽管瘤;囊液由于可含有各种细胞成分,包括液化坏死、胆固醇结晶、正铁血红蛋白、钙化以及角化蛋自和脆弱骨小梁网等,故囊液信号复杂多样;本例患者囊性成分于T2WI及T1WI均呈高信号。
2)钙化是颅咽管瘤的另一特征。
但本例术前仅行MR扫描,MRI对钙化显示较差。有相关文献报道,囊变加钙化是颅咽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3)增强后可见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
本例亦有此征象。
4)从波谱形态(双尖峰)可推知该高耸的波峰为lac峰(乳酸峰);Lac峰为无氧代谢产物,正常人水平很低,常检测不到;为何在含有较多量脂质的囊液中检测处lac峰而非lip峰(脂质峰),着实令人费解;但二者波峰位置很靠近(lac峰位于1.3pp,lip峰位于1.4ppm),能否完全排除该峰为lip峰的可能?
4. 鉴别诊断
1)垂体瘤:好发于成年人,多位于鞍内,以鞍内生长为主,蝶鞍扩大,鞍底下陷,肿瘤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可受侵犯,钙化少见。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垂体信号不可见。如鞍区能辨认垂体或垂体柄,则可以排除垂体瘤可能。
2)鞍上脑膜瘤:肿瘤与硬脑膜广基底连接,以鞍结节或床突尖为附着点向四周生长,多为实性占位,囊变及钙化少见。T1WI多为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大部分可见“脑膜尾征”。该例无此等表现,故可排除。
3)皮样囊肿:可由于含有液态的脂质成分表现为混杂信号,部分可破裂致囊液流入脑室系统,沿脑脊液循环播散。增强后囊液及囊壁均无明显强化。
(病例来源:解放军第一附属医院,作者:李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