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CT影像表现:
平扫于脾门区见类圆形肿块,与主动脉呈等密度,周围可见蛋壳样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动脉血管样强化,载瘤血管为脾动脉。
讨论:
脾动脉瘤是内脏动脉中最常见的动脉瘤,占腹腔内脏动脉瘤的50%以上。尽管其实质上并非肿瘤,但临床上仍主张将其归类于脾脏良性肿瘤。脾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不易诊断,故大多未被引起注意,仅仅在手术过程中或病理解剖时才发现。脾动脉瘤虽属少见,但实际发病率要比所知的要高。
发病机制:
脾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无定论。据血流动力学和人工血流循环模式研究认为,首先是动脉正常修复因素与损伤因素失去平衡,后者占了优势。其次,脾动脉部分狭窄,虽无损伤动脉壁因素,但亦可导致动脉瘤发生。门静脉高压症时,脾静脉压力明显增加,管壁扩张,表现为屈曲绕节状,甚至呈瘤样扩张;同时脾脏也可有静脉窦扩张及纤维组织增生。这样势必导致脾动脉压力增高,管径增粗,管壁硬化,纤维变性,动脉壁厚薄不均,增厚处管径狭窄,薄弱处则出现囊性扩张以至形成动脉瘤。
脾动脉瘤大体所见,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脾动脉囊性扩张或球形扩张,直径为0.6~3.0cm,平均2.0cm。镜下所见为血管硬化,脉管中层纤维化或坏死,内层弹力纤维钙化、重叠、破裂,甚至消失。
根据瘤体发生的部位可分3型:①远离脾门型: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距脾脏5cm以上;②近脾门型:瘤体位于脾门处脾动脉分支上,甚至伸入脾实质;③中间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瘤体位于脾动脉主干及分支之间,此型多见。
脾动脉瘤绝大多数为单发,多发者则瘤体较小。瘤体直径在2.0cm以上者即有破裂危险。脾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约为3%,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较高。破裂前动脉壁先有裂隙,继之出现局部血肿。如过程缓慢,血肿不大,时间稍久即可与周围形成粘连。如存在腹压增高因素、外伤、血压升高等情况,即可诱发瘤体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