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静脉内介入治疗浅静脉功能不全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一直是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血栓预防可以有效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分为机械性血栓预防和药物性血栓预防。其中,机械性血栓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弹力袜、弹力绷带;药物性血栓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最新版欧洲血管外科学会指南建议,接受静脉曲张干预治疗的患者应进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个体化风险评估。2023年8月,Ann Surg.发表了一项系统评价,旨在评估药物性血栓预防对静脉曲张干预治疗后的
研究方法
在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以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曲张干预治疗等关键词检索相关研究。当数据不适合进行荟萃分析时,可进行叙述性综合。当异质性较低时,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处理数据。
研究结果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了221项研究以及476266名患者。其中,研究包括47项随机试验、10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67项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及2项病例对照研究。此外,43个研究组(13839名患者)接受了机械性血栓预防以及药物性血栓预防,而184个研究组(462397名患者)只接受了机械性血栓预防。在药物性血栓预防中,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是低分子
图1. 对于随机试验组,机械性血栓预防以及药物性血栓预防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图2. 对于随机试验组,机械性血栓预防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其中,138个试验组报告了肺栓塞。在随机研究设计中,机械性血栓预防以及药物性血栓预防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45% (95%CI: 0.09-2.35);机械性血栓预防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23% (95%CI: 0.1%-0.52%)。通过I2显示,异质性均为0%。在联合研究中,机械性血栓预防以及药物性血栓预防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14% (95%CI: 0.07%-0.28%);机械性血栓预防组的肺栓塞发生率为0.16% (95%CI: 0.15%-0.18%)。通过I2显示,异质性均为0%。
研究结论
静脉曲张干预治疗后,应常规采取药物性血栓预防措施进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不同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风险是具有异质性的,在以后的随机介入研究中,风险分层对于确定药物性血栓预防措施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