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是急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紧急情况仅次于
小肠梗阻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粪。病情变化快,鉴别诊断困难,如诊治延误或不当,则后果严重。快速精准地检查确诊、及时果断地进行治疗是小肠梗阻诊疗的关键。
病因
约2/3的小肠梗阻是由手术所致的肠粘连造成的,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年内出现,但有15~50%的患者可在术后10年后发生小肠梗阻。急腹症患者中有20%为粘连性小肠梗阻。
依据病因,可将小肠梗阻分为机械性小肠梗阻、动力性(麻痹性)小肠梗阻、血运性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的小肠假性梗阻4类。
诊断
不论应用何种诊断措施,都应将目标关注于:
(1)鉴别机械性肠梗阻与动力性肠梗阻;
(2)形成梗阻的病因学诊断;
(3)区分部分(低位)梗阻和完全性(高位)梗阻;
(4)明确是否发生了肠绞窄和肠坏死。
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小肠梗阻初步诊断的临床依据。高质量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仍是肠梗阻规范化诊疗的重要环节;结合简单的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基本判断,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同时降低对特殊检查的依赖性。
小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治疗小肠梗阻,首先需明确是予以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80%~90%的肠梗阻患者可予以保守治疗。在无腹膜炎体征的患者中,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
非手术治疗策略与基本原则
国外多部共识均提出,如没有腹膜炎、肠坏死及肠缺血的小肠梗阻,推荐先行尝试非手术治疗,尤其对于重要器官存在合并症、免疫功能低下及接受手术治疗风险较大的患者,多选用非手术治疗。
小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禁食、补液、补充水电解质,超过1周的禁食患者需
(2)胃肠减压,可减轻肠道内压力,进而减轻梗阻症状;
(3)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但避免使用止痛药物;
(4)动态监测腹部体征的变化,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判断病情变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