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樟荣教授:中国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我见 | 2025年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与实践学习班
2025-03-26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的第一大国,高达1.16亿。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治疗困难,花费巨大,给患者及其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推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标准管理和糖尿病足病规范化诊疗技术的发展,提高青年医护工作者的诊治水平,2025年3月22日~23日,由《中国糖尿病杂志》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原解放军306医院)协办的“2025年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与实践学习班”在京以线上+线下的形式成功举办。


在本次大会中,糖尿病领域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许樟荣教授发表了《中国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我见》的专题演讲,根据2023年海牙国际糖尿病足大会上Andrew Boutlton教授的演讲,并结合国内外的有关临床研究,简述了近半世纪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的过程和亮点,指出当下的挑战与对未来的个人思考。医脉通将要点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1-1.png


糖尿病足研究的历史轨迹


01 20世纪80年代:病理机制的初步探索

1982年,英国的Boulton团队和Edmonds团队的研究分别发现,糖尿病足患者的静脉氧分压较无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高,且下肢静脉氧分压高于手部静脉氧分压。这表明下肢存在自主神经病变所致的动静脉短路,血液未经过微循环直接进入小循环,增加静脉氧分压。

 

1984年,沈稚舟教授的研究指出,糖尿病神经损害组的足部静脉血氧分压较无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推测其原因可能与足部微循环动静脉(A-V)短路开放有关,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02 20世纪90年代: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足溃疡的前瞻性研究

1994年,英国的Young等发表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采用震动阈值测试(VPT)预测溃疡发生的可能性,试验选取1988年4月至1989年3月的469例糖尿病患者,使用VPT进行震动感觉阈值测试,并跟踪随访1988-1992年间足溃疡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VPT>25V组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率显著升高。


2005年,王爱红等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第3、5跖骨头、拇趾峰值压力异常增高,峰值时间增加。王玉珍等进一步证实,糖尿病足治疗鞋和鞋垫能降低足部压强,增加足弓支持能力,减轻足前部和足跟压力,具有预防足病的作用,而布鞋则不利于减轻足跟压力(图1)。


1-2.png


图1 90年代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与足溃疡的前瞻性研究


03 21世纪初:多中心调查揭示糖尿病足与截肢现状

2004年,糖尿病学分会第2届足病学组组织国内11个省市14家医院的前瞻性的糖尿病足病调查,共调查了634例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患者。调查结果显示,足病患者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或相关病变,神经病变占68.0%,高血压占57.7%,肾病占40.4%,视网膜病变占42.8%等。我国足溃疡以神经缺血混合性溃疡为主(60.4%),67.9%的溃疡合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6天,住院总费用为14906元。


2009年,在糖尿病学会领导纪立农教授的领导下,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完成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9家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糖尿病截肢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截肢占全部截肢的28.2%,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3.8%。各医院之间的截肢率差别很大,最低为2.5%,最高为96.2%,反映出医疗资源分布和公平性存在较大差异。糖尿病截肢患者中平均年龄66.2岁,其中小截肢占67.5%。糖尿病截肢患者具有高龄、病程长、慢性并发症多、血糖控制差、多数合并足部分坏疽、高达四分之三的患者合并下肢缺血、小截肢率高、一期愈合率低、住院时间长、医疗花费大的特点。


2012年,学组再次组织全国多家三甲医院的糖尿病足病调查,与2004年相比,糖尿病足病管理有了一定进展,虽然总截肢率更高,但大截肢率明显降低,足溃疡的愈合率明显升高,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糖尿病足防治的现实图景


模式创新:多学科诊疗模式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预后


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糖尿病足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华西医院成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将糖尿病的单学科诊疗模式发展成MDT全程管理模式。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42.3%升至70.2%,大截肢率降低了18%。


1-3.png


图2 2005年华西医院糖尿病足诊治中心成立


技术赋能:九大创面治疗技术临床应用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提出了多种辅助的先进创面治疗技术,涵盖九大类,如负压创面治疗、氧疗、生物物理治疗、生长因子应用、自体血液制品等。


预防体系:分层筛查与复发控制策略


预防在糖尿病足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版国际糖尿病足管理与预防指南9个部分中涉及糖尿病足预防的至少有4个部分。预防的关键在于筛查高危人群,识别高危因素如血管病变、神经病变、足部畸形等危险因素,并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管理与教育,避免盲目地所有糖尿病患者实施筛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预防措施包括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足部皮温监测、足底压力监测等。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后的年复发率在三年内高达61%。因此,降低复发率是一个重要问题。ADA的指南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至少每6个月看1次足病医生并接受足够筛查,高危患者至少每2个月就诊一次。同时,患者的自我护理也不容忽视,如检查足部、穿适合糖尿病足的鞋具、进行足部锻炼、避免赤脚行走或穿不合脚鞋子等。在医保政策方面,亟需推动政策优化,以确保糖尿病足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足部护理支持。


应用现状:技术落地的挑战与突破


全接触石膏(TCC)支具被认为是足底压力异常升高引起的活动性溃疡期间创面减压的有效工具。然而,美国的Wu等的研究显示,糖尿病足管理的临床实际与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贯彻存在严重差距。在接受调查的901个中心中,仅有1.7%使用TCC;在接受调查的363名私人足病从业者中,只有11%使用TCC进行主要减压措施。其主要原因在于TCC应用复杂、需动态调整且患者依从性差。在国内,手术矫正也有待加强,尽管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压力异常可通过手术改善。另外三维(3D)打印技术为定制鞋垫和糖尿病足病压力异常的矫正提供了新途径。此外,智能袜(Smart Sox)通过嵌入光纤电缆监测足底压力峰值并通过腕表向专业人员和患者发送警告信息,提醒他们减轻高压力区域的压力。新型 AI辅助的足底温度监测和压力图像识别系统以鞋垫形式提供高精度监测,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便捷度。


糖尿病足研究的未来征途


当前,我国在糖尿病足研究领域仍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糖尿病足及下肢截肢率数据,糖尿病足感染数据不够全面,致病菌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此外,新技术应用的多中心合作研究也相对不足。糖尿病足病研究具有高度个体化和复杂性,影响因素众多,这使得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变得尤为困难。


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和专业化治疗,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糖尿病足的防治工作。同时,应基于医联体构建智能诊疗平台,推动从三家医院到社区医疗中心以及辐射到糖尿病足患者的一体化建设和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创新促进发展,有效应对日益增多的难治性糖尿病足溃疡问题。我国的糖尿病足临床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1-4.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