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癌痛管理的基石。其中,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对疼痛机制研究的深入,在阿片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剂量调整及不良反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诸多重要突破。为此,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进行专访,就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的相关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相关团队成果及临床经验进行分享,以期助力疼痛领域诊治水平提升。
医脉通: 近年来,在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其有哪些显著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如何?
黄诚 教授:
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最根本的一类药物。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从吗啡到羟考酮、芬太尼再到氢吗啡酮,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吗啡为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奠定了重要基础,随后的羟考酮尤其是其控缓释制剂也在癌痛全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阿片类药物剂型创新方面,芬太尼透皮贴剂的研发和应用为慢性癌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口服给药障碍(如肠梗阻等)的特殊癌痛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阿片类药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以氢吗啡酮为例,从传统注射剂型发展到口服剂型,特别是24小时长效口服制剂的研发,为癌痛全程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治疗选择。该类药物具有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给药方式便捷等优势,目前已在我国上市,在临床应用中日益普遍。
此外,对于新上市的药物,仍需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镇痛效果、给药方式优化以及临床应用策略等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同时也为未来阿片类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医脉通: 据悉,您团队主导的“重度癌痛患者滴定成功后氢吗啡酮患者自控镇痛对比吗啡口服维持治疗的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获得了2024年ESMO年会的LBA形式口头报告(Proffered Paper)资格并入选了大会高光研究。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数据的公布将对未来癌痛治疗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黄诚 教授:
在过去几十年中,经过我国肿瘤及疼痛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癌痛管理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引入中国,为癌痛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发布了诸多癌痛规范化诊疗指南及规范,并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癌痛规范化诊疗水平。尽管如此,仍有15%-20%的癌痛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此类患者被认为是难治性疼痛患者。解决这一问题,将标志着我国癌痛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针对这一挑战,我们团队于五年前启动了难治性癌痛的攻关研究。由于未能实现快速滴定和有效药物浓度的维持,重度疼痛和难治性癌痛患者进行传统药物治疗模式的疗效欠佳。为此,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氢吗啡酮患者自控镇痛(PCA)进行快速滴定对比非PCA静脉滴定治疗重度癌痛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超过90%的患者通过氢吗啡酮PCA实现了快速有效的疼痛控制。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官方杂志《JNCCN》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快速滴定成功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是否所有患者均需长期使用PCA,是否可将部分患者转化为口服药物或其他给药模式。为此,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II期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积极结果。研究表明,滴定成功后,患者可快速转化为口服药物维持治疗,对于无法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则可继续采用PCA模式治疗。这一研究结果再次获得《JNCCN》认可并发表。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发现,我们团队于三年前启动了III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覆盖国内60余家三级医院,共入组1400余例患者。2024年,该研究被ESMO年会选为LBA形式口头报告,并入选大会高光研究,得到了国内外癌痛领域的高度认可。我相信,这项临床研究成果将对国际癌痛诊疗指南(包括NCCN指南、欧洲指南)及中国癌痛指南的更新产生重要影响,为难治性癌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
医脉通: 在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常与其他镇痛方式联合使用,请分享一下,您在联合用药的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黄诚 教授:
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领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强效阿片类药物,对于缓解中度及以上疼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引发疼痛的原因各异,疼痛性质也有所不同,单纯依赖阿片类药物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因此联合用药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肿瘤转移至骨骼并压迫神经,或水肿导致神经受压时,需考虑联合使用多种药物。除了强效阿片类药物外,还需辅以治疗神经痛的药物、抗抑郁药物、镇静药物,甚至激素类药物。
联合用药的主要目的包括:①提高治疗效果;②减少药物副作用;③减少阿片类药的用量。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联合用药模式,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针对神经压迫所致疼痛的神经毁损术,以及其他微创介入治疗等,以有效控制疼痛并保障患者的安全。
专家简介
黄诚 教授
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二级主任医师、教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第三、四、五届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中国肿瘤驱动基因分析联盟常务委员
吴阶平基金会肿瘤多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2020年获得第四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
担任《中国肺癌杂志》《中国肺癌临床指南》常务编委及《临床肿瘤学杂志》《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