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教授专访:患者自控镇痛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
2025-03-2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自控镇痛 癌痛

近年来,癌痛治疗越来越强调个体化。患者自控镇痛(PCA)在遵循“按需镇痛”原则的前提下,解决不同患者、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是癌痛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常用形式。为进一步了解PCA在癌痛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亚平教授进行专访,王教授介绍了PCA的优势和个体化药物选择以及参数设置经验,并围绕PCA的未来发展分享了真知灼见。



医脉通:什么是癌痛?为实现癌痛精准治疗,患者可采取哪些治疗策略?


王亚平教授:

癌痛是由肿瘤本身、肿瘤转移或抗肿瘤治疗所引起的疼痛,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为实现精准治疗,临床上需要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和疼痛发作规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是癌痛治疗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包括口服给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图1)。对于三阶梯治疗后疼痛症状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以联合使用微创介入治疗等其他治疗手段。


微信图片_20250321100740.png

图1 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


医脉通:PCA是癌痛个体化治疗的常用形式。请您介绍下,什么是PCA?与传统镇痛方法相比,其有哪些优势?


王亚平教授:

PCA是一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身体情况,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再交由患者“自我管理”的疼痛处理技术。根据给药途径,PCA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皮下PCA、静脉PCA和鞘内PCA等。尽管类别有所不同,但其整体治疗原则相似。


PCA包括背景剂量和单次按压给药剂量,当患者感觉疼痛时,可以通过自控按钮将镇痛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与传统的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镇痛药等相比,PCA的主要优势在于个体化程度更高,患者可依据镇痛需求调整用药剂量。


医脉通:请您分享一下,该如何精准地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疼痛程度和生理状态等,对PCA的药物选择和参数设定进行个性化调整?


王亚平教授:

在药物选择方面,首先需要精准评估疼痛的部位和原因,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机制、程度、既往用药史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疼痛类型多样,可能涵盖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等,不同类型疼痛药物选择有所不同。例如,炎性疼痛可以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肿瘤所导致的癌痛多为混合性疼痛,可以选择阿片类药物治疗。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应用于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骨痛或癌性内脏痛等在内的多种疼痛。吗啡是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金标准药物。除此之外,氢吗啡酮、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在癌痛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参数设定方面,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设置合适的背景剂量和单次给药剂量,以便精准调整各项参数。


值得注意的是,PCA并非允许患者无节制加药,PCA系统设置有锁定时间(两次自控给药之间最短的时间间隔,锁定时间内一次按压有效,后续多次按压均为无效操作)和单位时间最大剂量(单位时间内可给予的最大药物剂量),目的在于防止患者过量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医脉通: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逐渐融入医疗领域的大背景下,PCA有可能会发生哪些变革?展望未来,您希望PCA未来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王亚平教授:

PCA患者的分布并非局限于医院病房,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在病情趋于稳定后,可转为居家治疗模式,甚至可外出旅游或出差,这也给PCA技术的安全性保障和日常管理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随着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PCA患者的管理提供了强大助力。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监测患者所需的有效镇痛剂量,并综合考量其身高、体重、年龄、性别以及营养状况等个体基本特征,进而智能化、精准化地完成给药流程,最大程度契合患者的镇痛需求;另一方面,依托远程医疗手段,诸如借助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实现医患远程交互。患者能够及时将自身状况反馈至医生端,医生同样可以将专业的科普知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实时传递给患者,双方信息的高效互通,有望为患者创造更多的健康福祉。


展望未来,PCA有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1)药物突破:研发疗效更佳以及作用时间更长的药物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2)装置突破:打造更为智能化的自控镇痛装置,全方位提升患者的使用体验与镇痛效果;(3)技术突破:探索皮下、静脉和鞘内PCA技术的长期疗效,挖掘更多潜在优势。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321100124.png

王亚平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临床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疼痛科主任,麻醉教研室主任

湖南省医学会疼痛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南省疼痛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国家疼痛质控中心专委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委会常委;疼痛微创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治疗专委会常委

湖南省骨伤康复专委会常委,脊柱疼痛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委员

第四界国之名医·卓越建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